湖北工业大学:扎根荆楚培育绿色工业人才
“这是一条寄托着湖工大人对工业文明守正创新的期盼之路。”湖北工业大学2022级新生王文入校第一天,便来打卡学校工业文化长廊。近600米的长廊,展示了中国和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史。
勇立潮头 敢闯能创会创
70年春华秋实,湖工大扎根荆楚大地、服务区域发展的初心从未改变。
1952年,武昌农业学校犹如一颗朴实无华的种子,迎着共和国的朝阳,伸出了一茎幼芽。
50年代末,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在这片沃土深深扎根。历经分、合、停、复,仍然蓬勃生长。而后,学校鼓励开展现场教学,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去。
70年代末,湖北轻工业学院成立,学校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80年代,时任湖北工学院院长席宏卓提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应用基础较好,专业面较宽,动手能力较强,有独立工作能力,能适应艰苦环境,有实干精神和创造精神。
“加快推进湖北省制造业从大到强转型跨越,你们都将是生力军。”今秋开学,校长彭育园在开学典礼上寄语新生,“要扎根湖北、争创一流,拼搏赶超、一往无前,为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不久前,在第五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上,湖工大学生团队研发的一款智能泡茶机器人获得特等奖。“这个智能泡茶机器人应用了专业知识,更是工业设计和机器制造等专业多学科融合的产物。”指导老师叶方平说。
目前,学校已形成“万人竞赛、千余国奖、百强排名”的良好局面,连续多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70名左右。
在湖工大,有无数个敢闯能创会创的毕业生。他们在校学习时,通过实践增长本领;学业有成时,成为新兴产业领域行业翘楚。
2004届毕业生何新超,工作6年,带领团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自主核心技术激光打印机;2016届毕业生邓志,负责2021年春晚机器人群演算法开发,团队研发的机器牛“犇犇”惊艳了全国观众;2017届毕业生雷赫,带领90后海归创业,研发出国内首个移动端实时云渲染家装设计软件……
同时,芯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艺术4个产业学院“落户”湖工大,主动对接湖北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中,芯片产业学院入选全国首批50家现代产业学院名单。一批优秀学子活跃在华为、长江存储等企业。
聚焦绿色 敢为能为有为
翻开校史,湖工大的成长与发展,始终与国家、时代紧密相连。
学校党委书记刘德富回顾70年发展历程:“作为以‘工业’命名的高校,我们必须立足湖北工业需求,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与区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格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校园环境等方面彰显绿色发展特色。”
如何紧跟时代,培养出有力支撑区域绿色工业发展的人才?
“构建绿色工业学科体系”“优化调整专业、推动传统专业升级”“研发推动绿色工业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近年来,湖工大不仅对学科、专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还聚焦绿色工业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降耗、提质、增效”五大主题,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工业固废湿磨制备低碳建材技术、先进聚合物发泡关键技术、天然纤维基可降解过滤材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填补了国内技术和产业的空白。
眼下,国内首条环保型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生产线正在湖北襄阳建设。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张晓星教授团队在众多关键技术难题上取得创新性突破,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即将实现量产。
学校如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以身示范。绿色理念不仅入脑入心,而且落实到学生的实践和工作中。
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理学院学生陈明欢深入武穴伊利牧场及周边8个村庄,和团队研制出工厂化生物治污解决方法。得益于实践的探索和思考,陈明欢于2019年成立武汉善水千行科技有限公司,在武穴建设了治污基地100亩,年治污能力逾1.3万吨,为当地畜牧污染治理贡献了力量。
通过寒暑假短学期实践,一大批学子在绿色实践中提升能力,成长为服务区域绿色发展的主力军。
耕耘,等来收获;积淀,迎来蝶变。在湖工大,70年踔厉奋发,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每一名校友,或许都有自己的解读。但它的底色和信念,是校歌里唱出的“创新的路在不停开拓。”湖工大人将一如既往砥砺前行,为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