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孩子们的理想!“

  “我看到了太阳黑子!”一群孩子在灼目的阳光下欢呼雀跃。天文望远镜里的太阳散发出柔和的光,冲着这群阳光少年微笑。老师,只有晴天才能看到太阳黑子吗?我看到的太阳黑子为什么和书上的图片不一样?下一次,我能用天文望远镜去看宇宙吗?问题一个接一个,探索浩瀚宇宙的欲望也被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孩子们的脸被晒得通红,比太阳还耀眼,从他们脸上看到的就是两个字:热爱。刘老师作为此次观测活动的指导老师,最大的感受也是两个字:开心。开心的是一架架天文望远镜物尽其用。开心的是孩子们对天文学、对天象探索的积极性。开心的是找到了科普活动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追随太阳的少年。他们对宇宙、对科学充满探究的欲望和追求,他们学会了观察、记录、学习、思考,他们从小就仰望星空、欣赏宇宙之美,幸福地浸润在科学氛围里,享受着科学素养教育。

  用科技为下一代的成长赋能,助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人航的孩子们以科技为翼,自由地创造、探索、飞翔。当更多的孩子飞得更高、更远,我们距离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便又近了一步。

  “我来到了‘天宫课堂’地面现场!”

  来到“天宫课堂”的现场,我被大屏上的数据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些精准的数据,让我感受到中国航天的伟大,中国航天人的伟大。这一次有幸在现场参加“天地对话”,从一个个太空实验中,我看到了航天员老师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起了我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近日 “天宫课堂”第三次开讲,人航的部分孩子幸运地走进中国科学研究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地面主课堂,亲自动手尝试航天员老师们展示的一个个小实验,感受科技的魅力与天地的神奇。“我在天宫课堂亲眼见证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这些现象源于生活,启发我们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并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最终把科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这就是科技的进步过程。”与常规教学相比,“天宫课堂”的真实情境和天地互通的对比实验,不仅为孩子们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更在他们心间播种下一颗颗太空种子。而现在,怀着太空梦想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八年级学生余思远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出一款模拟火箭发射过程的仿真游戏;16名学生参加嫦娥七号和小行星探测科普实验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有幸接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贾阳副总工程师的多次指导;15人晋级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国赛,3人获国家级一等奖;多次参加航天主题美术类比赛硕果累累……无论是太阳黑子观测活动还是加入“天宫课堂”,或是积极参加各类航天竞赛和航天科普公益活动,人航的孩子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梦逐天。作为地处航天城地区,服务航天子弟的一所学校,人航将发展航天特色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神奇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一听见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名字,我们本能地就会联想到航天。作为一所航天人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人航天然地拥有发展航天特色课程的肥沃土壤和资源基础。截至目前,人航已在航天专家的指导下,初步构建起航天课程体系。人航“启航-领航-自航”的航天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类课程。“启航课程”以夯实学生科学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分为基础的国家课程和校本拓展课程两部分。“领航课程”主要通过丰富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分类发展的需求。“自航课程”通过社团课程满足学生突出特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每一个社团的活动,综合考虑了学生的成长路径,从入门到深入,为学生制定了长期的培养计划,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路径。“我突然发现,未来还有这么多的未知,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世界在我眼前展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这是一个孩子加入未来太空社团的真实感受。独具特色的航天特色课程注重知识的前瞻和学习方法的探究,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平衡趣味和难度,充分锻炼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了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2020年8月6日,人航被中国宇航学会授予第四批“全国航天特色学校”称号。这既是对人航引导青少年培养科技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激励,也是对学校发展航天特色校园文化、航天科普能力的认可。建校五年以来,人航推行科学素质教育,把航天特色课程做到了极致,用实力成为一所以航天为特色的科技学校,向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中小学递交出一张亮眼的“人航科技名片”。而这张名片背后,藏着人航成为科技强校的成功密码。

  “学校课程结构是‘主舱’

  学科课程体系是‘分舱’”

  人航管理者深知,科学和科学教育关乎国家大计。为了给更多孩子创造机会去探索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人航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科技类课程体系——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三航课程体系”。人航校长周建华介绍:我们有面向全体共同基础的启航课程,有面向挖掘潜能的领航课程,还有面向个体发展个性特长的自航课程。如果将学校课程结构比作航天太空舱的“主舱”,那么学科课程体系便是与之对接的“分舱”。

  人航科技类“三航课程”体系

  每个学科纵向建立了启航课程、领航课程和自航课程,横向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进阶。在这样一个矩阵当中,纵向可以看到每一个学段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横向可以看到课程进阶。科技课程体系构建基于“三航”课程的整体框架,通过参考课程标准以及近三年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以科技竞赛为导向,主要划分为计算机科学、机械自动化、多媒体技术、空间科学和科学研究五大类。

  人航科技类课程五类划分

  如果把学校比作食堂,那么孩子们每天都要在这个食堂“吃饭”。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课程仅仅解决了“吃什么”的问题,餐食要怎么搭配才有利于“营养”吸收,人航在知识内化方面有哪些经验?周建华校长反复向教师强调,“我们的教学要教知识,但我们不能仅仅教给孩子们知识,还需要教想象力、好奇心和创新力。”为此,人航老师在两点上做了大动作——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方式。内容上,人航将国家科学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了科学与艺术课程,将课本中的知识重新进行整合,比如六年级科学课中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内容,经过调整出现在了二年级校本课地球家园单元,孩子们不仅知道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位置,还学习了怎么辨别八大行星。

  方式上,为了让八大行星的知识更深刻透彻地被孩子们接受、理解,人航的科学课上,孩子们拿到八条轨道、八个行星动手实践,把相应的行星放在对应的轨道上。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直观地看到轨道的远近、行星的颜色、行星相对的大小,这比让他们死记硬背好得多。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讲到《舌尖上的发酵》时,生物老师会在教学上进行内容拓展,让孩子们学发酵、蒸馒头、制米酒。讲到真菌和细菌的时候,老师竟然拿来了一大堆洗手液,让孩子们做抑菌效果的大比拼。

  把洗手前后培养好的两个样本拿出来看,班里当时就炸开了锅:“老师,洗手没用啊!细菌还是那么多?”孩子们的反应全在老师的意料之中,“你们再仔细观察。”“啊,我知道了。原来那些小黑点、小黄点、小红点不见了,洗手后就只有小白点了!”“观察得不错!大家能不能再想想,这些小白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洗手液对其他细菌都有抑菌效果,但对小白点没用。”孩子们回答得特别自信。

  这次不用老师继续启发,孩子们主动追着老师问:“小白点是什么细菌?接下来,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文献、查资料、做研究,发现顽固的白色菌落就是大肠杆菌,结论就是洗手液对大肠杆菌没有杀菌效果。

  有了兴趣才会热爱,有了热爱才会追求。人航老师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拓展、创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来说,在兴趣培养上,人航为孩子们搭建科学平台,提供各种活动机会,营造出科学创新的环境。在科学素养培养上,一靠课程支撑,课程分层分级,兼具系统性与贯通性、丰富性与选择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二靠教师支撑,让好的老师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三靠教学方式,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具备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发散性和聚合性。

  具有科学素养的孩子,往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滋养出来的。人航以科学素养教育为导向,以航天为科技特色,依托小初高一体化“三航课程”体系,把课堂还给孩子,推动他们主动探索,赋予他们更厚重的学术底蕴和更多的发展可能。建校五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京城百所特色校、京城教改创新领军中学、全国航天特色学校、未来太空学者大会生源校等荣誉称号。

  秉承人大附中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聚焦科技创新,专注核心素养,人航学校正在努力以自身的管理团队、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优势创办一所以科技特色见长的优质学校。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